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

守护热爱、逆风飞扬!17年钢琴“上青赛”都做对了什么?

新华社客户端上海8月16日电(记者 郭慕清)近年来,钢琴行业遭遇发展阵痛期,钢琴销量、“琴童”生源出现下滑,珠江钢琴、海伦钢琴等上市公司业绩“变脸”,相关赛事热度不如之前……

在此背景下,为期四天的第十七届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(下文简称“上青赛”)近日在松江顺利举行。记者走访发现,比赛现场十分火爆,来自全国各地的、不同等级水平的选手热情切磋技艺。

比赛现场。

据悉,本届大赛吸引共计34个不同赛区、近万名选手参赛,选拔出逾800名选手参加总决赛,角逐各奖项。17年,上青赛“常青”,当下继续逆风飞扬,这背后原因几何?记者对此一一调研。

上青赛“常青”创新是DNA

在比赛现场,多名参赛选手告诉记者,自己已经多次来参加上青赛,属于这一比赛的“常客”“回头客”。

“每次来参赛,都能感觉与往年不同,总有新的令人惊喜的变化,这些新的变化可以成为滋养我钢琴学习生涯的养分,这是我一直坚持多年来参赛的重要原因。”一位来自山东的选手告诉记者。

今年9岁的普俰彬,是上青赛的“新客”。他来自云南省,属于景颇族,他头上裹着红黑条纹相间的包头巾,身穿白色对襟圆领上衣,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。普俰彬的母亲常兰秀告诉记者,“我们生活在中缅接壤的一座边境小城,从家乡到上海,不仅要赶汽车、赶飞机,整整一天都在路上,很辛苦,但是很值得。”

参赛选手普俰彬。

“我第一次来上海,参加这么高大上的比赛,收获很大。见到了那么多优秀的选手,也坚定了我学琴的梦想。我们家乡钢琴教育还不是很发达,我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师,来帮助更多人体会音乐之美。”普俰彬说。

上青赛有“老客”“常客”,更有越来越多的“新客”,举办17年来,上青赛是如何保持“新鲜感”,并不断进益的呢?

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,上青赛创始人、组委会主任陆海军表示,上青赛始终在求“变”、在创新,以期每年都有令参赛选手和观众眼前一亮的地方。“有的选手,从幼儿园开始学琴就开始来参赛,到中学后,还是继续每年都来参赛,我们为了不断让选手在比赛中进步,一直用创新的思维来组织比赛。举办好音乐赛事,创新是DNA。”陆海军说。

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,上青赛创始人、组委会主任陆海军。

对于今年来说,上青赛最大的创新就是用新技术赋能传统钢琴赛事:大赛官方App“守护热爱”今年首次启用。选手可以在App上查询奖项信息,观看比赛直播,也可以回看过去多届上青赛的音乐会、大师公开课、现场比赛等视频,助力学琴者的日常学习与提高。

上青赛开幕式现场。

“我们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面向公众也可以接受大众监督,让比赛更加透明、公平。此外,我们有很多选手来自偏远地区,学琴的条件有限,当地也缺乏高质量的钢琴老师,我们App可以提供很多专业学习渠道,帮助孩子足不出户就能拥有领略艺术大师的风采。”陆海军说。

大师和专家携手 “护航”琴键上的梦想与汗水

一场优秀的赛事,要历久弥新,不断“出圈”,离不开专业力量的“保驾护航”。

17年来,开幕音乐会和大师公开课一直是上青赛的特色,这些活动里“大咖”闪耀,不仅有“顶流”大师,还有资深专家。今年亦是如此,比赛期间,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轮番上演,惊喜不断。

在开幕音乐会上,著名钢琴家莱昂内尔·莫拉莱斯正在演奏。

其中,在开幕音乐会上,著名钢琴家莱昂内尔·莫拉莱斯的演奏,让观众深深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,流连忘返。作为本届赛事评委会主席的作曲家、钢琴家储望华还领衔国内外大师进行现场授课,更是让很多参赛选手受益匪浅。

本届赛事评委会主席,著名作曲家、钢琴家储望华进行现场授课。

这一点来自河北的郭明杰深有体会。郭明杰属于专业选手,他今年28岁,在教师组参赛,已经在德国学习了十年音乐。“我今年刚回国,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和国内的钢琴高手一起交流音乐、享受音乐,很高兴可以与大师面对面交流。”

来自北京赛区的选手张泽平,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。他表示,来参赛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能有机会亲近大师,在公开课上可以近距离聆听大师的讲授,不断增加自己的技艺,不断超越自我。

储望华说:“参赛选手们的领悟性很高,交流起来非常愉快。通过大师公开课,进行现场交流学习,也成为上青赛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。”

据悉,本次比赛采用两轮赛制角逐各项奖项,组委会邀请了来自上海音乐学院、四川音乐学院、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4名专家教授,组成强大的评审团参与赛事评选。强大的评审团参与赛事评选,也是其一大亮点。

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钢琴副教授何巍,十年前曾经作为“领队”来参加上青赛,今年成为大赛评委。他表示,身份变化了,看待上青赛的视角也有所变化。总体来说,觉得参赛选手们变得更加强大了,“上青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,为不同地区的钢琴艺术学习者搭建了很好的沟通平台,可以以赛促学,互相进步。”

上青赛评委、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王健也有所感触,“今年是我第九次来上青赛,感觉参赛选手的水平越来越高了。业余选手的水平并不业余,只能说,他们是在用业余的时间学习,但水平很专业。”

专家评审团。

从上青赛的不同侧面,诸如参赛选手的多元化、赛事的不断迭代创新、不同地区优秀琴童的特质差异等方面,可以看到中国钢琴教育的万千气象。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尽管当下学琴的热度有所降低,但是可以看得出来,整个社会对钢琴艺术的理解在不断提升,这是“质”的提升。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、美育的渗透、优秀师资的普及都有密切关系。具体到不同个体,当学琴不再盲目“跟风”,变得更加理性,会让热爱更加纯粹,也能促使那些真正热爱钢琴艺术的人努力走得更远。

放眼未来,储望华对钢琴艺术教育的发展充满信心。“我相信,如同许多不同形式的艺术教育一样,作为‘乐器之王’,钢琴教育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趋势,这也是国家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。”储望华如是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