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排名这件事,说它权威,当然不是代表着所有球队真实实力的绝对对比;但说它完全没用,也不现实:在世界杯分组抽签和种子席位的分配中,往往还是以它为准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看,世界排名确实有相当的影响力,值得认真对待。
讲到具体例子,2022年世界杯的分组抽签就给了我们一个直观印象。荷兰和德国因为当时的排名并不稳妥,落到了二档球队的行列。荷兰净算还算运气不错,分到了卡塔尔所在的那组(也就是荷兰在小组里遇到东道主卡塔尔),而德国却被分到了要和西班牙同组的那一组,这显然不是他们乐意看到的结果。
即便你对世界排名的参考价值有所保留,现实也不得不承认:在现阶段,世界排名仍然是最接近地对比世界各队实力强弱的一个方法。拿中国队来说,以前还算是亚洲一流的时候,世界排名一度不错,1997年左右甚至在三十多名;如今已经快跌出100名,在亚洲的地位也确实降到了三流的水平。
再看意大利,现状显然不像过去那样是世界顶尖强队,因此在世界排名上就定格在第十位。在传统强队之中,这个名次也只能说勉强算是靠前的位置,甚至在某些时期要比德国还高一点点,说明强队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。
世界排名的参考价值确实有它的局限性。不同大洲的足球生态不一样,导致有些球队更容易获得积分,有些球队却更难获得积分。此外,强队击败弱队、以及弱队击败强队,得到的积分也不完全一样。不过,球队一年通常要打五六场、甚至十几场比赛,把这些成绩汇总起来,多少还是能折射出一个相对的实力水平。
所以,可以用一个比较直白的说法来概括:世界杯要面临的48个名额,用最简单的办法去分配,就是以世界排名前48名来作为基础,遗憾和失误都会相对最少。
从当前世界排名前48位的球队来看,几乎全都具备世界杯参赛的经历。前十位基本是传统强队,他们的排位也基本反映了他们在世界足坛的地位。后面的球队则有时会出现被高估或被低估的情况。
在这一圈里,最“虚高”的球队往往来自某个大洲的二线队。这个队历史上只参加过一次世界杯,且成绩相当不理想,但现在的世界排名却高到让人吃惊——居然排到了第29位。这个数字背后,暴露出的是区域性强弱对比和统计口径带来的错位。
还记得2018年世界杯里32强中谁是成绩最差、名次排在最后的吗?很多球迷只记住冠亚军、四强,甚至八强。其实官方每届世界杯都会给出一个完整的从第一到第32的排名。被淘汰出局的小组球队,也会存在“更差”和“最差”之分。就拿2002年的中国队来说,他们在当届的排名确实靠后,差一点点就挨着最后一名,只比倒数第一的沙特多丢了几个球。
而在2018年世界杯成绩最差的球队,正是巴拿马。那届他们三连败,分别是0:3输给英格兰、1:6输给比利时、1:2输给突尼斯,净失球高达9球。谁能想到,到了2025年,巴拿马的世界排名竟然来到了第29位?这也正是排名体系“虚高”现象的一个极端案例。
无论你怎么看待,它确实让人有点难以接受。因为他们在同一个区域的对手里,挤在他们前面的并不是没有实力的球队,而是像挪威、塞尔维亚、埃及、波兰这样在世界杯历史、实际对抗力上都要强于巴拿马的队伍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对比,部分原因确实来自北美地区的足球生态:美国和墨西哥在国际足坛的影响力长期存在,他们的排名往往被高估,但这也让该地区的球队在积分体系中的表现显得“坚挺”。
当然,北美的这种“虚高”并非唯一原因。最近几年,巴拿马在世界杯预选赛中的表现只能说一般。尽管他们在世预赛的第三阶段打进了阶段性突破,但小组很可能仅排第二,2026世界杯的名额并不一定会降落到他们头上。即便如此,他们的世界排名却在不断上升,超过了不少已经真正打进过世界杯的球队,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排名体系的局限性以及它在“实战价值”上的可辩驳之处。
总而言之,世界排名仍然是评估球队相对实力的一个重要参考,尤其在世界杯48强的新格局下,它承担着尽量公平分组的作用。但它并不能把所有细节都撑起来,区域差异、历史机遇、比赛密度和对手强弱的具体情况,都会对排名造成影响。因此,理解排名时,需要把它放在具体情境中去看待,而不是把它当成唯一的衡量标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